自貢網記者 周嘉
“3、2、1,發射!”“嘭——嘭——”3月18日22時23分,在富順縣東湖街道人工增雨作業點,隨著氣象指揮員李洪貴的一聲令下,2枚增雨火箭彈尾冒火光,嗖的一聲沖向云霄。不一會兒,伴隨著空中傳來的火箭彈沉悶的爆炸聲,第一批次作業完成。
4分鐘后,富順地區出現了零星小雨到小雨。23時48分,又有兩枚火箭彈發射,第二批次作業完成。
看似簡單的火箭彈發射,背后有著復雜規范的程序。在第63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,3月22日,記者走進市氣象減災服務中心,探尋自貢人工增雨背后的故事。
“人工增雨作業是一個‘系統’工程,需要天時地利人和?!笔袣庀鬁p災服務中心副主任崔浩介紹說,完成一次人工增雨作業需要經過天氣趨勢分析、聯合會商、作業裝備準備和調試、實況監測、空域申請等流程。
“天時”即天氣條件,人工增雨作業并不是氣象部門憑空造雨,“人工增雨”并不是“人工降雨”,并非所有的云都可以化成雨,而是在有合適降水云團時,加點“催化劑”讓它下大一點。
“地利”即空域條件,火箭增雨作業彈能到達的高度基本在4000至8000米,這就需要空域管理部門緊密配合,確保其間上空沒有飛機經過,才能確保安全開展作業。
“人和”即作業時機,作業時機的選擇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準備和等待,即每次作業都需要提前進行協調、制定作業計劃。
在實際操作中,人工增雨團隊經常遇到“箭”在弦上,卻遲遲等不到合適的增雨云系,不能發射的遺憾。因為人工增雨火箭彈不是想何時打就何時打,也不是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。
“人工增雨要和時間賽跑!只有天空的降雨云系增強時,人工增雨作業才有效果,一般都是在深夜或者凌晨。我們將火箭架拉到點位,準備炮彈,調整方向,等候指揮部的指令,有時候要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,才能等到最有利的作業機會?!崩詈橘F說,雖然每一批次火箭彈準確送上天空用時不足1分鐘,但等待的數個小時也是一刻不能松弦,直到作業完畢。
據了解,我市共有人工增雨點10余個、14臺火箭架,奮戰在一線的人影作業工作人員共有40多名。今年以來,市縣兩級氣象部門聯動,在多個作業點實施了48批次人工增雨。同時,適時與自貢航空產業園合作開展多次無人機人工增雨作業。我市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緩和,森林火險氣象等級明顯下降,空氣質量也得到顯著改善。
編輯:冉華陽
責任編輯:馬莉莎
編審:舒旭暉
0